特色與歷史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介紹影片 (長版)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介紹影片 (短版)



宗旨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的設立宗旨:「培育社會生態與多層級視角、改變個人與群體行為的素養、執行社區介入與成效評估、以及具有轉譯與傳播技能的專業人才,以促進符合社會公正的全民健康。」以此宗旨為依歸,本所期望所培育的人才具有以下的核心能力:

(1)具備社會生態與多層級視角的問題分析能力
(2)具備改變個人與群體行為的知識與技能
(3)具備規劃與執行社區介入與成效評估的能力
(4)具備基本的轉譯及傳播技能。

    
重點研究方向

        基植於先前的研究累積,在各類資源擴充之下,本所將由以下四大方向來發展研究範疇與特色:
 

(一)疾病與健康的社會生態脈絡
        以往的行為與社會科學重視疾病與健康的社會建構,強調個人的行為與健康狀況是廣泛社會結構與政治經濟因素作用下的產物,較少觀照外在環境中的工作職場或生態與污染物因子,更未考量個體所具有的生物與遺傳屬性。未來本所的研究將逐漸擴及至個體-環境互動的生態視角,將個人或集體行為,視為連結個體本身的「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微觀環境以及個人所處之多層級「社會生態」巨觀環境的關鍵。

(二)行為形成與改變的因素、機轉、與研究方法
        這部分的研究在本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已行之有年,未來將更強化尋找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暸解社會結構與個人行為動因對健康行為與健康的影響,從而尋找從社會關係以及行為介入改變機轉。以處在不同生命歷程的高危險族群、社會經濟弱勢族群、邊緣族群,以及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的行為改變機轉為研究目標等。

(三)社區健康介入與參與
        積極參與社會及社區、並關切衛生政策的制訂與實施,本就是公共衛生的專業特質,這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渥太華憲章所揭櫫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中的三項: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造就支持性的環境、以及強化社區參與。本所將以社區研究為基礎,透過健康介入政策來促進人群健康,社區介入的範圍將涵蓋工作職場、學校與鄰里,同時結合職場安全、衛生教育及基層里鄰行政系統,以目前普受國際公共衛生社群重視的參與式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來達到寓研究於服務、寓服務於研究的雙贏目標。過去十多年來,全台灣地區持續進行著社區健康營造,本院成員亦曾透過不同的方式參與相關活動。

(四)轉譯與健康傳播教育
        為了能達到促進人群健康的目標,公共衛生必須將科學知識透過公共傳播宣導教育及社會行銷,直接或間接型塑與改變個人與群體的行為。然而由於科學知識與科技精進的快速,在應用上往往與一般民眾的認知體系,產生愈見巨大的鴻溝,將研究成果轉譯成社會各階層人士可以理解的語言,透過大眾傳媒或具分殊性的傳播管道,以利有效的說服與溝通,成為社會與行為科學領域最被迫切期望的功能。由於本所位於醫學校區,與生物醫學、臨床基礎研究機構比鄰,無論在領域屬性與地理位置上皆有助於本土最新研究的快速轉譯與傳播。另一方面,健康促進傳播與行銷一向是政府公共衛生與環境部門最不可或缺,卻也是資源最有限的一環。本學院的成員也持續參與傳播設計與評估成效的工作,除了對特定議題的傳播教育、政策宣導之外,對特殊事件與危機的風險溝通與倡議,例如傳染病流行爆發、全國性食品毒害、健保改革等,皆多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