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23/02/22
【公衛電子報】陳宜萱同學 - COVID-19疫情下的社區藥局日常

文章出處:公衛四季-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電子報 第8期/2023年2月刊

網頁來源: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id=32521

文章作者: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組  陳宜萱同學

發表文章:COVID-19疫情下的社區藥局日常

 

 

「藥局」是一個需要家庭常備用藥、醫療器材、保健食品或是領取慢性病連續箋時會去的地方,可能是在你家巷口那家開業數十年的老店,也可能是社區新開那家明亮的店家,有時候也可能化身為藥粧店結合生活百貨,讓你可以一次購齊許多日常用品,用多元的樣貌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即便如此,社區藥局不一定會被視為推動民眾健康的社區資產,亦較少和公共衛生角色建立連結。然而,在英國皇家藥學會(Royal pharmaceutical society)的定義下,社區藥局有幾個關鍵的特質如下:

1、   在區域的第一線工作。

2、   幫助病人或大眾評估病情及藥物使用。

3、   不只執行藥品調劑,更包含了慢性病管理和監測以及公衛角色,例如:疫苗接種、戒菸衛教等。

而這些特質在COVID-19疫情期間也慢慢開始被看見,以下筆者也將分段回顧這段日子在社區藥局的觀察。

 

口罩、快篩以及普拿疼之亂透露出的不安

 

202026日,是口罩販售實名制上路的日子,自這天起,社區藥局瞬間成為熱點,許多民眾拿著手機到處找尋還有口罩庫存的販售點,像是當年寶可夢熱潮一樣開啟尋寶之旅;又或者是早早就走遍各間藥局詢問發放時間以及規定,並製作成教戰手冊分享給親朋好友,讓大家都可以順利取得防疫物資。但從口罩到快篩的實名制的背後,都是由於短期需求快速增加,防疫物質供不應求而產生的管制政策。即使管制的起因是希望物質可以被更合理的分配,亦能維持更平穩的價格,讓有需求的民眾都可以取得。然而,此舉反而造成部份民眾的不安恐慌,擔心因物資匱乏的狀態而影響防疫工作,緊繃的情緒在大排長龍的隊伍中蔓延,時因插隊或是不熟悉販售規定而爆發衝突,藥師還要化身為「風紀股長」出面管秩序,有時甚至要請警察出面平息。現在回想起來,有如是一場惡夢,對於社區藥局來說,增加了不少的業務量以及壓力。

後續社區藥師支援確診者送藥到府以及抗病毒藥Paxlovid發放的業務,更是分身乏術。一份抗病毒藥的發放,需要至少15分鐘的時間,藥師需要仔細地評估是否存在藥物交互作用以及腎功能的情況,更需要細心地和代領藥的親友說明服藥的注意事項,以及一一解答對於用藥的疑問,有時亦要透過電話和確診者本人再三確認才能放心;確診者送藥到府的業務更不用說了,有不少的藥師需要等到藥局打烊後,才有時間一一送藥到半夜三更。過程中,無形拉近了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也開始意識到社區藥局在緊急的公衛事件下,也在社區第一線和其他社區工作者共同努力。

然而,但這也突顯出社區藥事人力不足的困境,投入服務的藥師大多是靠著熱忱和共體時艱的初心在支持,雖然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皆提出不同的獎勵方案,但有些項目審核過於嚴苛,並不容易穫得足額的獎勵金。這未來亦需要多方協商以及政策配套支持。

 

1922專線的替代方案-巷弄資訊站

 

1922專線以及地方衛生局電話可謂是防疫期間最難接通的熱線,確診者隔離以及就醫規定、疫苗接種等滾動式修正的政策,再加上「無人可問」的情況下讓民眾無所適從,這時候社區藥局也化身為巷弄的資訊站。有些人會在買口罩時順道詢問,或是打電話到藥局諮詢,一開始我們會總會習慣回答:「建議您撥打1922或是衛生局可以得到比較正確的答案唷!」這時候總會聽到電話那頭無奈回應著:「因為我打了好多的電話都打不通,只能打通藥局的電話,想說您們有配合政府在賣口罩,會比較知道現在的規定。」是啊!要是我們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可協助回答基本的問題,也有助於減緩社區民眾的憂慮,也是一件不錯的事,也開始像追劇一樣,每天追記者會以及疾管家更新的公告,就怕漏掉什麼重要的訊息或是提供了錯誤的資訊。

筆者曾在參與臺南市衛生局高齡友善藥局推廣計畫過程中,聽到幾位藥師的日常分享協助偏鄉長者登記疫苗接種的經驗。開放接種疫苗初期,並不是每個區域都有充足的量能辦理社區接種站,需先上網進行疫苗意願登記以及預約接種的經驗。但對於數位素養不足的民眾而言,自行上網登記有一定的難度,有些藥師便在長者領藥時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協助,或是直接到社區據點提供服務,減少了因資訊落差導致影響疫苗接種意願的風險。

在上述提供諮詢和協助疫苗接種的過程中,發現民眾需要的不只是「單向」的資訊傳遞,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商量和討論」的過程。例如:筆者服務的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民眾想要幫父母登記新冠疫苗接種,因此透過line的方式詢問如何預約。但其因慢性病亦符合優先接種的順序,因此詢問他是不是也想要一起預約?卻得到否定的答案。他提到了對於自身生理狀態的憂慮,不確定施打疫苗這個決策對於他是否「利大於弊」?因此決定不施打,但同時也擔心不施打是否會增加染疫的風險,筆者提供了一些公開資訊後,同時也鼓勵他和主治醫師或個管師討論,會更放心。後來民眾和醫師討論後就馬上預約施打,也不再感到無助。最近媒體報導口罩鬆綁的消息,亦有慢性病患開始煩惱未來如果室內不再強制需要戴口罩,自己應該戴或不戴呢?便到藥局和藥師討論。

這些健康行為決策的契機可能就是從日常對話開始,可以是在醫院、診所和醫師的討論,但也可以是在你家巷口的那家藥局和藥師的互動。這此歷程儘管不太輕鬆,但也可看到藥師在社區中被賦予更多公衛的角色與責任。除了上述任務外,國健署亦開始試辦健康促進藥局,也推動讓藥師在藥局中幫社區長者依據ICOPE(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長者功能評估量表進行評估等。也期待未來可以連結更多社區健康促進活動,一起提升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