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25/05/02
【報導】2025.04.23 澳洲雪梨大學Kane Race 教授訪台探討愛滋污名-台大行社所與臺灣感染誌《無救藥聯盟》藝術展攜手開啟社會對話

 

澳洲雪梨大學性別與文化研究系教授 Kane Race 4 21 日至 27 日訪問台灣,期間發表兩場公開演講,並參訪多個愛滋與性健康倡議組織,與台灣學界、藝術家及社群工作者深入交流。本次訪台由國科會「邀請國際科技人士短期訪問」計畫支持,結合台大公衛學院行社所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亞太愛滋藝術展《無救藥聯盟》策展團隊,共同促成跨國與跨領域學術對話。

Race
教授的首場演講於 4 23 日台大公衛學院舉行,主題為「受損的主體:污名的處置方式(Spoiled Subject: Treatments of Stigma)」。他從全球 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倡議運動出發,分析污名如何在醫療、法律及日常文化中被建構並再生。他指出,污名不僅是社會態度的偏見,更是制度如何劃定「正常」與「偏差」的權力機制。

4
26 日,Race 教授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亞太愛滋藝術展《無救藥聯盟》開幕中發表第二場主題演講「測不到病毒之外的生命政治(Not Just Undetectable)」。他回顧自身學術旅程,批判主流「終結愛滋」的樂觀敘事如何可能扁平化感染者的生活經驗並忽視其社群多樣性。他表示:「過度樂觀的醫療論述可能忽略感染者的複雜處境,反致新的排除與區隔,而美學與藝術的介入,能開啟重新討論健康、污名與社會關係的空間。」

Race 教授在《無救藥聯盟》展覽開幕記者會中的演講內容,亦回應了亞太地區感染者的多元社會結構、內在心境轉變等多元面向,如:馬來西亞藝術家杰羅姆・庫根(Jerome Kugan)     以抗愛滋病毒藥物外盒繪製的《質問》及《解答》,作品呈現內心的情緒想法及對於疾病的坦然態度;台灣籍藝術家曾智偉則藉由沈浸聲音體驗裝置《但如果有救藥呢?》向觀眾提出解藥假設,邀請大眾在抽離與接納的選擇中決策;同為台籍的藝術家劉仁凱則在《策展人自己來不及》中使用過期抗病毒藥物粉末雕塑,描繪自身作為愛滋運動工作者多重身份交織的體察與遺憾;此外,兩名韓國籍藝術家金載原(Jaewon KIM)及崔璋元(Jangwon CHOI)亦分別於《遺失物》與《魚餌喜劇》兩件錄像作品爬梳關於身份逝去、社群網絡交織等感染者族群的實際共感經驗與祈願。


兩場演講共吸引超過 150 名學者、學生、社群工作者與公眾參與,展現台灣在愛滋研究、性別與文化領域的學術活力與國際連結。臺灣感染誌協會也同時呼籲,面對持續變動的全球健康議題與污名挑戰,公眾應關注愛滋及性健康研究的最新發展,並邀請師生與社會大眾一起參觀《無救藥聯盟》,透過藝術作品理解感染者的生命經驗,共同促進一個更具包容與理解的社會。

 

無救藥聯盟亞太愛滋藝術特展,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展期到61日:https://hiv-story.org/incurablealliance/

 

照片:王世邦 ANPIS FOTO https://www.instagram.com/anpis?igsh=YmNjcTM0MnN4aW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