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點:臺大公共衛生學院101講堂
講者: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 Thomas A. LaVeist 博士
活動:2024陳拱北公共衛生紀念講座暨健康平等與韌性國際研討會
講題:Immigration Rising: How Population Change Will Affect the Public’s Health
撰文者:行社所碩士班賴子瀚同學
臺大公衛學院於12月6日(五)舉辦2024年「第七屆陳拱北公共衛生紀念講座」,並於同日配合該講座舉辦「健康平等與韌性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Health Equity and Resilience)。
陳拱北公共衛生紀念講座為紀念「臺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教授而設立,歷屆獲獎者均為對當代公共衛生有重要且獨特貢獻的傑出國際人士。本屆獲獎者為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 Dr. Thomas A. LaVeist,其研究著重於社會與行為因素對不同族群的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了解社會與行為因素,建立完善的健康政策,以縮小不同族群獲得健康照護與醫療服務的差距。
Dr. Thomas A. LaVeist的演講以「Immigration Rising: How Population Change Will Affect the Public’s Health」為題,探討在現今全球移動便捷且日趨迅速的時代,人口結構的變化如何改變各國的國民整體健康狀態,以及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該如何準備,以應對這些變化。美國和臺灣都屬於人口移動頻繁的地方,Dr. LaVeist以自己身處的美國為出發點,延伸到臺灣以及周遭的東南亞地區,帶領聽眾對這個主題有更多的反思,也在與談過程中激發許多討論。
來自社會學背景的他過去致力於種族不平等及人口學議題,並參與過多次相關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在講述了當今社會人口劇烈變遷的現況後,Thomas博士介紹了他對人口轉型階段的見解:在過去普遍的認知中,人口轉型可依工業化、農業及醫藥衛生進步及其導致的出生—死亡率變化分為前現代~後工業化社會四個階段。而在未來,Thomas博士認為我們將迎來第五個階段:「多元文化社會」(Multi-Culturalism);以臺灣為例,儘管出生率仍然不斷下降,但整體人口因外來移入人口仍在緩慢上升——這是現今幾乎所有第四階段國家都正面臨的現象,而在美、英、法、德等重度開發國家,外來移入人口已在社會結構中佔有一定的比例。與之其來的,則是這些移民背後不同文化、風俗與本地社會的相互融合、衝突,這些要素在當代社會的政策制定中難以忽視。
美國現今也正面臨著一系列與全球化人口變遷的相關議題:如更複雜的人口組成、對市場經濟的壓力及增長、所需的公共衛生政策轉變⋯⋯以過去一所位於美國中西部的醫院經驗為例,Thomas博士介紹了那裡的移民族群所面臨的語言、法律、經濟及健康照護問題。移工們彌補了許多產業缺工的空缺,其中便包括健康照護產業;然而若國家缺乏對移工背後各種多元文化面向的考量,便須承擔所伴隨的後續成本。在隨後的講座中,Thomas A. LaVeist、Wen-Ying Sylvia Chou、Linda Neuhauser、Myung Ki及陳端容五位在公共衛生不同領域各有建樹的學者們也展開了相關討論。
在一開始,幾位教授都有提到生育、移民政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並分享了各自在韓國、美國、臺灣等地區所觀察到的不同現象。如Myung Ki教授與陳端容教授皆講到臺、韓兩國所經歷的低生育率現象,及在兩國社會中出現的二代移民心理健康、階級壓力議題。這些現象在全世界都共同存在,然而因解釋的方法及價值觀的差異,Thomas博士提到,某些政治人物卻藉此製造族群間的對立,贏得選票,而非試圖解決問題。這些經驗的累積阻礙後續的溝通;如美國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這一政策在他看來就是一次不好的溝通示範:人們需要的是連結,不是隔離,因此應該正名為「身體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而非「社交距離」。Sylvia博士也接續此議題,進一步講述這些資訊傳播現象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在講座的最後,Thomas博士總結:當代社會需正視與防止種族主義對社會的割裂;而不論對政策制定者或研究者而言,資訊傳播也是一項需要更多關注的議題。
圖一:陳拱北公共衛生紀念講座大合照。
圖二:公衛學院鄭守夏院長(左)致贈獎牌予獲獎者Dr. Thomas A. LaVeist (右)。
圖三:(左至右) Dr. Myung Ki、Dr. Wen-Ying Sylvia Chou、Dr. Linda Neuhauser、Dr. Thomas A. LaVeist、Dr. Duan-Rung Chen進行與談。
圖四:行社所賴子瀚同學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