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24/12/17
【期刊論文發表】本所陳端容教師2024.11發表於 SSM - Population Health 期刊文章

作者:

Chun-Tung Kuo (郭俊東-本所兼任教師)、Duan-Rung Chen (陳端容-本所教師及通訊作者)、Pei-Shan Liao、Ichiro Kawachi

 

 

期刊名稱:SSM - Population Health

發表日期:2024.11.09

發表文章:

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lative deprivation with health,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摘要/Abstract


相對剝奪感如何左右你的幸福感?

陳端容老師及郭俊東老師與中研院及哈佛大學H. Kawachi的最新研究發現,「相對剝奪感」可能是決定你健康與幸福感的隱藏殺手!研究指出,無論是客觀上的收入不平等,還是主觀上感受到的「比不上別人」,都會對健康、快樂、生活滿意度以及經濟穩定性造成深遠影響。

 

什麼是相對剝奪感?

簡單來說,相對剝奪感就是那種「看到鄰居買新車,自己卻還在騎腳踏車」的心理落差。研究分別用 Yitzhaki指數(衡量收入上的客觀差距)以及 個人相對剝奪量表修訂版(PRDS-R)(評估主觀心理剝奪感)進行測量,發現主觀的心理影響比客觀收入差距還來得更強烈!

 

研究發現,即便是客觀收入不差的人,如果經常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他們的健康和生活滿意度也會顯著下降。雙重打擊效果:當客觀與主觀剝奪感「雙管齊下」時,對幸福感的負面影響更是加倍,尤其體現在健康、快樂和經濟穩定上。

 

「不是鄰居買了跑車讓你不快樂,而是你覺得自己應該也能買一台。」研究強調,適當調整心理預期與關注自身進步,而非與別人比較,或許是追求幸福的秘訣。這項研究的結果不僅填補了「剝奪感與幸福感」領域的空白,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學依據。未來,縮減收入不平等的社會政策或將成為推動全民幸福的關鍵

 

Highlights


 

  • Higher relative depriv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health,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lative deprivat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all human flourishing outcomes.
  • Subjective deprivation showed stronger associations with outcomes than objective deprivation.
  • Exposure to both form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increases additional risks to 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