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2022/11/21
【報導】本所張書森所長與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醫師/教授共同投書聯合報,倡議用多層次角度來理解與防治青少年自殺

本所張書森所長與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醫師/教授共同投書聯合報,倡議用多層次角度來理解與防治青少年自殺。

 

張書森 and 陳映燁, 高樓增圍籬攔住一時衝動, in 聯合報 2022-11-19.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776439......

 

近日在兒權公約國際審查會議中,台灣青少年自殺防治引發討論。自殺是台灣十五至廿四歲族群的第二大死因。我們近期發表研究顯示,台灣十至廿四歲青年人自殺率在二○○五至一四年間是下降的,之後的一四到一九年卻呈現逐年增加趨勢,是亟待各界重視議題!

如同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所提的,青少年自殺率增加原因多元複雜。近年來社會經濟狀況、家庭支持系統變化,及主要自殺方法轉變,都可能與近期青少年自殺率增加有關,防治策略需多管齊下。

我們的研究顯示,近年來青少年整體心理健康有惡化趨勢,年輕族群自殺的想法、企圖、與睡眠困擾的比例增加。同時,離婚率逐年上升,家庭不穩定性高,極可能也是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網路盛行,自傷/自殺行為透過社群媒體渲染、傳遞,而致自殺仿效,也將自傷行為常態化。國際研究則顯示,青年貧窮與低薪、社會不平等加劇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也可能與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息息相關。我們亟需抽絲剝繭、釐清問題源頭並找出青少年自殺率增加的相應對策。

精神疾病的早期發現、轉介,與適當處理和治療,也是重要的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近期針對台灣健保與死亡資料的分析,發現在十至廿四歲自殺身亡者當中,將近一半(百分之四十五)生前曾被診斷有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重鬱症、輕鬱症,與睡眠疾患。相較之下,未自殺的對照組年輕人僅百分之八有精神疾病。

 

提升環境安全來減少墜落自殺死亡,是有實證支持的策略。學者曾統整過去研究的結果,發現在設置或增高圍籬之後,自殺率減少九成。在台灣,我們也發現住在高樓人口比例越高,墜落自殺率也越高,跳樓是致死率極高的自殺方法,若在衝動下從高處一躍而下,難有挽救生命的可能性,若可改善高樓安全防護,攔阻一時衝動的自殺行為,可爭取時間與機會,讓身處危機的青少年獲得需要的幫助與支持,化危機為轉機。